幡,常用來顯示佛菩薩降魔的威德,由四部分組成:三角形的幡頭、長方形的幡身、兩側的兩條細條,稱為幡手、幡身下垂飾的細條,稱為幡足。

 

蓋,本為古印度遮日防雨的一種傘。因為印度地處熱帶,佛陀講法時為了避暑常利用大樹的樹陰後來,此種習俗變化為傘蓋,爾後逐步演變為佛陀的象徵。

 

香盤是放置“香爐”的盤子,盤前垂著刺繡爐圍。迎請方丈時,由侍者照式捧盤行於方丈之前,到大殿後,將盤放在佛桌前香幾上。

 

香爐,與花瓶、燭臺齊供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上香時,插香於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梁。

 

手爐是指有把手的香爐,是一種可以在行動中使用的香爐。古式形製尾端作獅子形,現代形製多為龍首爐頭、魚身爐柄,人多擠礙時,宜左手托爐頭,右手握爐柄。

 

拂塵,亦名拂子,自唐代以降,禪門盛持拂子。上堂時,方丈持之為大衆說法,此稱“秉拂”。

 

如意是說法、講贊、法會時,講師手持以示威儀的用具,又因其山部如篆字的“心”字,錶製心,故菩薩皆執之。

 

大型鼓多半懸於鼓樓或大殿內。中、小型鼓則配以吊鍾,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念之用。

 

佛教的“磬”,大緻有圓磬、扁磬、引磬三種。

圓磬是銅製缽盂形,法會時,多用來指揮腔調,如同樂隊中指揮的指揮棒一般。

引磬,其音色清脆悠揚,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用以指揮行者的動作。

 

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所以法師們在贊誦唱念時敲擊木魚,用來警惕大衆不要昏沈懈怠。有控製聲調節奏、破除昏迷、振奮精神的作用。

 

鐺、鉿是佛事中常用的兩種唄器。兩者配合闆眼,莊飾節奏,為“伎樂供養”。鉿子是用兩枚圓銅片所造,中心凸起有一小孔,孔中係一佈縷,兩手各執一片,相互敲擊成聲。

 

鈴鐸,也稱“手鈴”。有柄有舌,振之即鳴,多用於“禮懺”時,主壇者指揮贊誦,莊嚴韻調。

 

毗盧帽,毗盧為毗盧捨那略稱(法身佛)。法師主法時戴之,還可根據需要,加戴五佛冠,老版《西遊記》中唐僧所戴,便為毗盧帽加五佛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