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日晚7時,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特邀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雷泉教授,開講《<摩訶止觀>選讀》係列第一講 《真實理與虛假心—從“簡非”看<摩訶止觀>撰述思路》,為大衆獻上一場精彩的智慧盛宴。


作為整個係列講座的開篇,王教授指出《摩訶止觀》的曆史地位,堪稱漢傳佛教最早且最重要的一部係統佛學,是天臺宗必學經典。同時,這部著述也是佛教理論中國化的典型代錶。智者大師透徹領悟佛陀一代時教的精髓,用適合本土的語言,整理出這部佛法教理行果的“百科全書”。因此,即使在當代也具有重要的學習和研究價值,能夠為佛教中國化提供堅實的教理基礎。


王教授在第一講中,從四個方麵論述了智者大師構建教義體係的思路:

一、發菩提心為成佛之道:通過對圓滿教理的真正理解,樹立上求下化的菩薩行願,而證得圓教的六種修證階位;

二、依教理簡別虛假之心:依四諦教理簡別並剔除十種非大乘的虛假心,既不耽迷於世間生死,也不執著於出世涅槃;

三、論機教感應中的方法:簡非的真理標準,除了“約是簡非”,還須“寄是簡非”,即佛菩薩為教化衆生,以四隨、四悉檀等方法對機說法,唯機教感應;

四、論證五略的編撰思路:《摩訶止觀》是一部係統闡述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的佛學教科書,作為全書概要的五略,其編撰思路皆與佛菩薩四隨和四悉檀的說法方式相通。


王教授講到,發菩提心既是確立正確信仰的基礎,也是原始要終,將發心之始、修行過程、成佛之終融為一體的成佛道路。他引用唐代南泉普願禪師有段著名語錄:“須嚮那邊會了,卻嚮這邊行履,始得自由分。”從中提煉出真實理、平常心、自由分三個關鍵詞,為大衆理解智者大師建立係統佛學的撰述思路,提供了簡明扼要的理論參照。


隨後,王教授圍繞境行果教義結構進行重點闡釋,令大衆能夠從整體上領略大乘菩薩修行所依的真理之境、所做的菩薩之行及所證得自由之果。

作為大乘學人需通過智慧、信願及慈悲等三門增上發菩提心,站在這樣的高度上,才能進一步簡別並剔除凡夫外道和二乘的十種虛假心,機教相應、感應道交而成辦大事。

菩薩行者須以這份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為真實初心,以四隨、四悉檀等種種方便運用於接引救度衆生的事業中。《摩訶止觀》就是為此而施設的係統闡述菩薩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的教科書,以"五略十廣"建構起這條成佛之路。

講座的最後,王教授總結道:“在發心成佛的菩薩道實踐中,‘簡非’與‘顯是’是相輔相成的:在探究真實理中克服虛假心,在斷除虛假心中日益接近真實理。”王教授以深厚的教理學養,及對佛教真摯熱情的護持之心,用幽默又不失嚴謹的語言給在場聽衆傳達了他對這部經典的深刻理解和推崇。

臺下濟濟一堂的聽衆,被王教授的講課風格所吸引,專註聆聽並認真記錄、思考。

佛法雖博大精深,但不積跬步無以至仟裏,願“覺群人生講壇”能為更多大衆提供親近道場、聽聞佛法的機會,在聞思修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