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6日晚19時,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特邀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雷泉教授,開講《<摩訶止觀>選讀》係列第三講 《上求菩提 下化衆生——發菩薩四弘誓願》。

上一講中,王雷泉教授告訴我們修菩薩道的行者隻有依據對圓教的無作四諦,體達法性和一切法無二無別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對圓理的正確認識。同時,在這一基礎上修菩薩道的行者,必須樹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願。


首先,發菩薩“四弘誓願”,要理解四諦之理與四弘誓願之間的關係,辨別他們之間的異同。

王雷泉教授認為,從大小看,四諦通大小乘之理,而四弘則專指大乘,期冀未來而發願,以慈悲心普濟衆生;從心境看,四諦偏重於理境,四弘則偏重主觀的發心,依對真理的理解而發大乘悲願;從時代看,四諦理境是明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之理,貫通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四弘則期冀未來而發願,主要麵嚮的是未來佛。從根緣上看,明四諦理境,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身口意三業。四弘則專註意業,同時應俱足三境:心緣誓境,口宣誓言,身現敬相。

 


第二,發菩薩“四弘誓願”,要依圓教。

這是因為:首先圓教闡明的是三諦圓融之理。三諦圓融之理,為發誓願之理境。三諦是法界的異名,故圓教以法界為發願理境。法界具有普遍性、活動性和具足性。從法界視野下又可辨析四諦之異名,即無作苦諦(法藏)、無作集諦(塵勞)、無作道諦、無作滅諦(波羅蜜),故圓教能消解一切色心、主客、境智、凡聖的分別。

接著王教授以四悉檀判攝,認為藏通別三教發心是“權”,圓教發心是“實”。在比較了四教之權實粗妙後,闡明了圓教是“上上智所觀”,其發心,頓超直入,故深遠直,為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


最後,圓教是最勝的菩提心。在經過以上的七番比較之後,應當知道前三教為權,圓教為實。依圓教一實諦理發菩提心,能令佛種不斷;開示法藏,能令法種不斷;具足戒儀,能令僧種不斷,能夠真正實現了大乘“初發心即等正覺”的理想。在上求下化的菩提路上,能令三寶不斷,具有生善滅罪之殊勝功能。

 


△長按二維碼,觀看第三場ppt


主講人 王雷泉教授: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曾先後擔任哲學係副係主任、複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宗教學係主任。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和宗教學原理。主要著作有:《摩訶止觀釋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禪與西方思想》《中國佛教的複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