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浙江普陀山的僧人慧根法師,發心效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西行之路,前往佛教聖地印度朝聖禮佛。清光緒八年(1882年),慧根法師告別僧衆,孤身一人從普陀山出發,單丁行腳,四處參訪佛教聖跡,先後朝聖五臺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後又從四川到西藏,再到佛陀的故鄉印度。
禮佛朝聖結束後,慧根法師行腳回國時途徑緬甸,見緬甸當地盛産美玉,石質精良,而且能工巧匠的手藝十分精湛,便想著把這些玉石雕刻成佛像,以弘揚佛法。在得到當地華僑富商陳君普等人的捐助,以及國王的特許,慧根法師開山取玉,親自選材設計,聘請當地的能工巧匠精雕細琢,雕刻了寶相莊嚴、金容滿月的大小玉佛共五尊。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朝聖圓滿的慧根法師奉護玉佛回國,途經上海,準備從上海乘船返回普陀山,當地的佛教徒懇求法師留下玉佛讓上海信衆瞻仰供奉。慧根法師見上海衆生業種熾盛,毒根深固,急當以像教力振拔之,也覺得玉佛與上海有緣。愉快地留下一尊坐佛和一尊臥佛,其餘三尊玉佛仍由他奉送回普陀山。
留下的坐佛,高195厘米,由整塊玉石雕刻而成,塑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法像。佛像結跏趺坐,左手掌心嚮上放在左腿上,作禪定印,錶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慮入定。最後覺悟成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觸地,稱“觸地印”,錶示佛在生前為衆生做了種種奉獻,修了種種菩薩行,這一切唯有大地作證。佛像臉部豐滿,眉如新月,雙眼半開,雙唇緊閉,含著安詳、溫和微笑。
這座佛像雕琢精細,佛像的袈裟邊緣以及右臂的臂釧上,飾有翡翠、瑪瑙等寶石。無論玉質、無論大小、無論雕工都是一流的,給人以莊重、典雅、安詳、神聖之感。